名为一时兴起

【汉初】寓禁于征

昨天读到一本有趣的书,作者大致认为秦汉都崇道,但程度不一。由此我想到一个汉代征书与统一思想的问题,似乎挺有意思,抽空展开写两句。

了解汉代乃至此前的书籍情况,肯定要参考《艺文志》。

战国从衡,真伪分争,诸子之言纷然殽乱。至秦患之,乃燔灭文章,以愚黔首。汉兴,改秦之败,大收篇籍,广开献书之路。

简言之,三个时代各有特点。战国各自为政,导致天下学说分裂,秦统一之后干脆焚书,让百姓不要有那么多想法,汉代做了件文艺复兴的大好事。

——是这样吗?

请注意,《汉书》在东汉完稿,尤其是在文化层面,作者一定不会公开批评汉代,也一定不会赞扬秦代。因而《艺文志》是一种陈述,我们要看背后的事实是什么。

那么“大收篇籍,广开献书之路”会造成何种后果?首先,天下藏书收归官家。其次,官学兴起。最后必然导致私学的凋零,因为官学能够提供进身之阶。

《艺文志》紧接一句的表述就可以验证。

迄孝武世,书缺简脱,礼坏乐崩,圣上喟然而称曰:“朕甚闵焉!”于是建藏书之策,置写书之官,下及诸子传说,皆充秘府

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,置五经博士讲于太学,自不必说。可从汉初到武帝的情况又如何呢?参见《太史公自序》。

周道废,秦拨去古文,焚灭诗书,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。于是汉兴,萧何次律令,韩信申军法,张苍为章程,叔孙通定礼仪,则文学彬彬稍进,诗书往往间出矣。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,而贾生、晁错明申、商,公孙弘以儒显,百年之间,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。

《史记》此处对秦汉的评价与《汉书》类似(其余话题另当别论),但更清晰地点出了参与者究竟为谁。两书对读我们会找到更多人。

汉兴,张良、韩信序次兵法,凡百八十二家,删取要用,定著三十五家。

高后二年,复诏丞相陈平尽差列侯之功,录弟下竟,臧诸宗庙,副在有司。始未尝不欲固根本,而枝叶稍落也。

……

可以说,几乎汉初的所有名人,都在这件事情上有所贡献,涉及的领域也非常多,基本可以架构一套完整的官学体系。由此,思想统一的目的就达到了。比秦而言,既可以说是兵不血刃地控制文献,甚至打着“恢复文学”的旗号贬低前朝,凭此获得了避开焚书却没避开征书的珍本,用心可谓“阴损”;也可以说是廓清时局,建立一套值得天下人都效仿的好学问。后一种表述,未必不是秦皇的考量,可结果迥然不同,汉代还落得一个好名声。

或许从这个层面出发,汉称秦为“暴”能有它自圆其说的解释,“汉承秦制”亦然,效法官学,难道不是另一种形式的以吏为师?由此可以展开到不同学派之间的微妙差别,尤其是道、法、黄老三家,其中应该也无法绕开儒家,但囿于时间,我不再写了。

至于是谁提出了这个主意,不好说。但上文史书列举的诸位……恐怕见者有份。tag是我思维的落点,但隐去了刘邦,因为目前的史料还未及。不知是否有读者能看出我的脑回路hhh

以上想法比较粗糙,如有不妥欢迎讨论,昨天随记的内容参见合集上篇,后续回应参见引申部分

评论(1)
热度(29)
  1. 共5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可逆不拆 | 楚汉阴阳谋组 | 神游先秦 | 沉迷学业

© 名为一时兴起 | Powered by LOFTER